戏曲类演出向长安大戏院集中运营向精细化、梯度化发展,构建戏曲演艺生态区
观看演出已成为京城消费者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,然而,单体剧场所能容纳的剧目种类与数量有限,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,剧场也开始抱团取暖,通过整合多业态资源吸金。
演出市场中产业集聚效应也正逐渐得到重视,京城中也有不少演艺区正在崛起。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演艺区以剧场运营为核心,通过整合周边文化与商业资源吸引消费者。现阶段,国内单体剧场运营艰难,但演艺区却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,提升盈利水平。然而产业聚集并不一定意味着消费升级,演艺区需要在强化市场导向性的同时,将多种业态相互融合,扩容消费基础,以此提升可持续运营力。
与此同时,剧场运营也需要向精细化、梯度化发展,构建演艺生态,例如戏曲类演出向长安大戏院集中,原创话剧向南锣剧场群聚集等;而在梯度化发展方面,每一个剧场群都包括大剧院和小剧场,小剧场更多以剧目孵化为主,大剧场则可以容纳更多的商业性演出,让演艺区的定位更加明确。
掌握34家剧场的东城区,拟在三年内升级南锣剧场群、王府井剧场群、东二环剧场群、前门剧场群、龙潭剧场群五大剧场聚集的演艺区;在北京东南的台湖镇,围绕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,以演艺为主题的相关设施也正在建设当中。
演出行业分析人士黎新宇指出,以剧场运营为主体的演艺区兴起有两大驱动因素,一方面是剧场与剧目演出的供求不平衡状态,国内剧场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剧目演出需求,这促进了剧场建设的速度,也促使具备演出功能的演艺集聚区诞生;另一方面,演艺集聚区可产生规模效应,实现资源整合,从而抑制剧场供不应求带来的成本上升。但是从现阶段京城演艺区的发展现状来看,所囊括的产业内容仍比较单一,演艺空间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,才能形成品牌聚合力,“演艺区所聚集的不仅是演艺平台、经营机构、服务平台,还要融入商业消费的元素,才能让观众进得来、留得住”。
“演艺区观众增量并非一定要来自于演出项目,所吸纳进区域内的文化、影视等产业,同样能为演艺贡献可观的消费人流。”黎新宇指出,产业集聚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,除了演艺区,京城还有“鸟巢”休闲区、五棵松文体区、潘家园古玩区、南锣文艺区、798新锐区等,这些区域相互重合、受众相互叠加,自然可以带动演艺区人流的增长。 |